《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優幼教養》
關於孩子的獨立,大人因為恐懼跟壓力,而有許多迷思。
嬰兒哭都不要抱,孩子跌倒全部自己站起來!
站起來先冷嘲熱諷一番,已經告訴你要小心了,你看吧!都是你自己不小心!一切都是因為你,都是你造成的!
(講這些看不到底又讓人接不下去的話,到底是要小孩怎樣?要拖出去砍頭還是怎樣啦🤣煩死人🤣🤣)
因為畏懼他人眼光,我們讓自己先成了拿鞭子的馴獸師,而不是先成為有溫度的父母。
先把孩子訓練成聽指令做動作的乖崽子,不聽指令、脫序,就是壞,就是發展有問題,讓你叫人不叫人,要你別亂跑還亂跑,讓我在親友,甚至陌生人面前沒面子,就是沒禮貌。
(天知道這些「親友」跟「陌生人」,在我們人生中佔的比重是多少......,真的重到需要讓我們為了他們,毀損親子關係嗎)
傳統教養的問題在於,給孩子太多負面標籤,很愛孩子又不敢大方愛,就怕被他人指指點點,說自己都沒在「教」小孩。放大孩子的行為問題,忽略孩子的「目的」。
孩子每一個行為,都有目的。
他們經由行為,來表達自我。
有時是權力的爭奪,「我受夠了你總是命令我,而且從不管我的想法」,三四歲的孩子,哪裡體會到這樣的因果,怎麼有辦法用這麼深入的語言來跟大人敘說?
他們只會展現在行為,用行為抗議,「越不希望他做的,他越要做」,背後是一連串的非語言線索,爸媽要循線解謎,究竟他的目的是什麼呢?
不被了解而尋求關注?沒有自主的權力爭奪?
得要先清楚目的,才能解套。
某次我的孩子在遊戲場興奮奔跑,旁邊有一兩位女孩的家長,類似自語地說著:吼,這個是暴動型的哦!
她們的態度沒有惡意,我的孩子也沒有過份的行為,於是我在旁邊笑笑地說:對呀,他玩遊戲都很開心。(不然玩遊戲是要多淡定🤣)
每當我孩子奔跑經過其中一位家長一次,就會被講一次:吼,真的很暴動捏.....,嚇死人......(但也不見妳屎不是....)(老梁壞壞😝🤪🤪)
你要小心啦!不要去撞到欄杆啦!
這樣跑很危險,跑太快了啦!
我兒子只是正常奔跑,跟另一位孩子追逐,我因為他玩得開心也感到很開心,速度的控制,奔跑時對環境的觀察,我都交給他自己。他已經4歲不是2歲,加上這是一個他早已充分熟悉的環境,我真的覺得相信小孩就好。
但因為旁邊一直有人碎念,就造成了我無形的壓力。
後來我孩子不慎,仆街姿式跌倒了。
他大哭起身,我先觀察他站起來的姿勢,看起來無大礙,遊戲區都鋪著安全軟墊,傷勢不可能太嚴重。(沒有生命危險,也沒造成永久傷殘)
我蹲下,張開雙臂迎接他,觀察著他跑來的姿勢,再一次確定沒問題(有也只是小問題),便盡起身為保護者的義務,拍哄安撫他受驚嚇的心情。幫他抓抓Ouch ,把痛痛丟遠遠。
這時候剛剛那位一直碎念的家長跑來,指著我兒子大吼大叫說:你這就叫什麼你知道嗎?你這就叫活該!你就是活該啦!叫你不要跑你就要跑,你看吧!受傷了吧,活該!
她的話如利刃一般,一刀刀砍在我的腦門上。
我抬起頭,用很高的EQ控制自己的表情跟音量,我疼惜地抱著我的孩子,告訴她:
沒有人活該應該要跌倒。
並低頭在孩子耳邊輕聲但重複跟孩子說:
孩子,受傷絕對不是你活該,奶奶說的話是錯的,你沒有活該,你受傷,媽媽會心疼。
等到孩子不痛了,喊著要去玩了,我才跟他說,受傷,爸爸跟媽媽都會心疼,媽媽知道受傷是意外,我也知道你已經有儘量想辦法避免意外了。
(講這些只是讓他知道,即使你又受傷,媽媽依舊無限愛你)
孩子就是好動,他就是避免不了受傷。
如果這無可避免,我們就要學會內化心疼,不要把擔憂轉成「發洩」。
每次碎念,讓他感覺受傷是「罪過」,都是因為我不好,才會受傷,儲存過多的不安,對孩子到底有什麼幫助?粗暴地責罵,以後就不會再受傷了嗎?不可能嘛,那為何要這樣做?說白了,只是因為大人需要宣洩自己的恐懼罷了。
但這種情緒的轉嫁,付出的親子成本太高。
我真的對孩子說不出口「活該」二字。
「我早就告訴你,結果你還是.......」
這種於事無補只有責怪的語言,其實都很耗損親子關係。(還有任何關係)
(最好我們從小都是聽一次就會照做而且從此不再犯錯的天才)
我想,面對孩子的教養,我們先放下心中的恐懼吧,不要害怕被別人討厭,先有 #被討厭的勇氣,很多事情就容易多了。想想,在我們的生命裡,最該在乎的,是孩子,還是別人呢?
記者老梁:「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」,報導。